“以人爲鏡,可以明得失”“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”“觀於明鏡,則疵瑕不滯於軀”。古人這些話,意在告誡人們當以賢人哲人爲鏡,“見賢思齊,見不賢而內自省”,心存定力、以道正己,永葆清廉的本色。“貪廉一念間,榮辱兩世界。”從古代廉潔文化中汲取豐富滋養,可讓我們知榮辱、知敬畏、知行止。
北宋包拯再三吩咐家人不準收禮,有一人前來送禮,包拯面對厚禮不爲所動,並揮毫回詩一首:“鐵面無私丹心忠,做官最忌唸叨功。操勞本是分內事,拒禮爲開廉潔風。”字裏行間正氣充盈,剛正不阿溢於言表。有鐵面無私的境界,有視操勞爲分內之事的識見,人生之路方能行穩致遠。此乃第一面鏡子:拒禮爲開廉潔風。
“千錘萬鑿出深山,烈火焚燒若等閒。粉骨碎身渾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間。”明朝于謙《石灰吟》一詩借物詠志,表達了高尚的道德追求。于謙先後在江西、河南、山西等省出任御史、巡撫,爲官清廉、竭誠爲民,深受百姓擁戴。在兵部侍郎任上,他率兵抗敵、收復失地,深受朝廷信任,欲加于謙少保銜、總督軍務,被他以“當前軍務繁重,實不能以功邀賞”而謝絕;朝廷見于謙的住宅簡陋,又特意將一座漂亮的住宅賜給他,仍被他以“當前正是國家多難之秋,爲臣的豈能自圖安逸”爲由拒絕。于謙身居高位、手握重權,但卻不貪不佔,不圖個人享樂,一心只爲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寧,其清風凜然令人敬之、仰之。此乃第二面鏡子:要留清白在人間。
《清稗類抄》中載,有個叫陸清獻的縣令,爲人剛正、公正廉明。巡撫慕天顏過生日,下屬官員爭相貢獻奇珍異寶,唯恐禮物不豐厚、上司不高興。只有陸清獻從袖子中拿出一匹布、兩雙鞋,說“此非取諸民者,爲公壽。”巡撫笑了笑,卻沒有收下。沒過多久,陸清獻就因爲一點小事被罷了官,其中原委明眼人一看便知。古人曰“勿爲名累,勿爲利鎖,勿爲權迷,勿爲欲困”。爲了自清而丟了烏紗,陸清獻並不後悔。此乃第三面鏡子:仰不愧天,俯不愧地。
“人慾自照,必須明鏡。”黨員領導幹部當攬鏡自照,在堅守初心使命上思齊、在幹事創業上思齊、在清正廉潔上思齊,真正把自己擺進去,學得認真、做得紮實,起而行之、聚沙成塔、終生不輟。(向賢彪)